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在污水處理中的作用
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是在污水處理的自凈作用原理下發(fā)展而來的,污水在經(jīng)過沉砂、初沉等工序進行一級處理后,去除了大部分懸浮物和部分p0D,然后進入一個人工建造的池子,池內(nèi)有無數(shù)能氧化分解污水中有機物的微生物,同天然河道相比,這一人工的凈化系統(tǒng)效率極高,大氣的天然負氧根本不能滿足這些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機物的耗氧需要,因此,需要設置鼓風機給池中曝氣,形成人工供氧系統(tǒng),池子因此被稱為曝氣池。
污水在曝氣池停留一段時間后,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大多數(shù)被曝氣池中的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成無機物,隨后即進入另個池子一--二次沉淀池,在二沉池中,成絮狀的微生物—--活性污泥下沉,處理后的出水一--上清液即可溢流而被排放。
為了使曝氣池保持高的反應速率,我們必須使曝氣池內(nèi)維持足夠高的活性污泥微生物濃度,為此,沉淀后的活性污泥又用泵回流至曝氣池前端,使之與進入曝氣池的污水接觸,以重復吸附、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
在正常的連續(xù)生產(chǎn)(連續(xù)進水)條件下,活性污泥中微生物不斷利用污水中的有機物進行新陳代謝。由于合成作用的結(jié)果活性污泥數(shù)量不斷增長,因此,曝氣池中活性污泥的量愈積愈多,當超過一定的濃度時,我們適當排放一部分,這部分被排去的活性污泥稱為剩余污泥,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工藝流程見。曝氣池中污泥濃度一般控制在2~3g/L,污水濃度高時采用較高數(shù)值,污水在曝氣池中的停留時間常采用4~8h,可視污水中有機物濃度而定?;亓魑勰嗔考s為進水流量的25%-50%左右,要視污泥的含水率而定。
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在污水處理中的作用 曝氣池中的水流是縱向混合推流式,在曝氣池前端,回流的活性污泥同剛進入的污水相接觸,有機物濃度相對較高,即可供給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較多的食料,微生物長繁殖很,活力北較強,相應的處理污水的能力比較高,但由于傳統(tǒng)活性污混法曝氣時間比較長,當活性污泥繼續(xù)向前推進到曝氣池末端時,污水中的有機物已幾乎被耗盡,微生物只能靠自身的氧化來維持生命。它的活動能力也相應減弱,因此在沉淀池中容易沉淀,出水中殘留的有機物數(shù)量少,處于饑餓狀態(tài)的污泥回流入曝氣池后又能夠強烈吸附和氧化有機物,所以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的BOD和SS去除率都很高,達到90%-95%左右。
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也有它的不足,主要是:1)不善于適應水質(zhì)的變化。2)所供的氧不能充分利用,因為,在曝氣池前端污水濃度高,污泥負荷高,需氧量大,而后端卻相反,但空氣往往沿池長均勻分布,這就造成前端氧量不足,后端氧量過剩的情況,因此,在處理同樣水量時同其他類型的活性污泥法相比,曝氣池相對就占地多、能耗大。
《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在污水處理中的作用》由天澤環(huán)保編輯 http://www.fanykj.com/hbzs/1015.html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